您的位置 首页 游戏问答

三国有关的成语和主人公(用一个成语概括三国演义)

谁能写出4个与三国故事有关的成语并写出主人公?

刘备 三顾茅庐

诸葛亮 草船借箭

关羽 过关斩将

刘禅 乐不思蜀

下边简单解释一下:

一、乐不思蜀

拼音 lè bù sī shǔ

出处 《三国志?蜀书?后主传》裴松之注引《汉晋春秋》:“问禅曰:‘颇思蜀否?’禅曰:‘此间乐,不思蜀。’”

释义 很快乐,不思念蜀国。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,快乐地忘了本,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。 又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。

二、过关斩将

比喻不断战胜对手与克服困难。

东汉末年(200年),刘备、关羽、张飞在徐州失散后,关羽留在曹营。得知刘备在河北袁绍处,就带领二位皇嫂去投奔,曹操不许。关羽凭自己的勇猛,连续过东岭、洛阳、沂水、荥阳和黄河五关,斩杀孔秀、孟坦、韩福、卞喜、王植和秦琪六位战将。

来形容三国演义的成语有什么?

1.大仁大义

成语拼音:

dà rén dà yì

成语解释:

形容为人宽厚,尊崇仁义。

成语出处:

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四十三回:“至于刘琮降(曹)操,豫州(刘备)实不知;且又忍乘乱夺同宗之基业,此真大仁大义也。”

2

仁义之师

成语拼音:

rén yì zhī shī

成语解释:

师:军队。伸张仁爱正义讨伐邪恶的军队。亦作“仁义之兵”。

成语出处:

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一一五回:“吾欲兴仁义之师,伐无道之主,汝安敢逆吾意!”明·方汝浩《禅真逸史》第十九回:“君候起仁义之师,吊民伐罪,四海引领而望,孰不归心?”

3

忘恩背义

成语拼音:

wàng ēn bèi yì

成语解释:

犹忘恩负义。

成语出处:

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一百十六回:“只见蒋舒叫曰:“吾已降了魏也!”佥大怒,厉声骂曰:“忘恩背义之贼,有何面目见天下人乎!”拨回马复与魏兵接战。”

4

割恩断义

成语拼音:

gē ēn duàn yì

成语解释:

舍弃恩德,断绝道义。

成语出处:

明 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二十六回:“自桃园缔盟,誓以同死;今何中道相违,割恩断义?”

5

开基立业

成语拼音:

kāi jī lì yè

成语解释:

开创基业,通常比喻旧时开国君主建立新的朝代或国家。

成语出处:

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五十四回:“自我高皇帝断蛇起义,开基立业,传至于今,不幸奸雄并起,各据一方。”

6

大展经纶

成语拼音:

dà zhǎn jīng lún

成语解释:

经纶:整理丝缕,比喻治理国家,也指政治才能。充分施展政治才能。

成语出处:

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三十八回:“先取荆州后取川,大展经纶补天手。

三国故事有关三字成语和四字成语

淡泊明志,计日而待,知遇之恩,不知所云,倒悬之急,髀肉复生,危在旦夕,单刀赴会,才高八斗,集思广益,偃旗息鼓,智勇双全,五内如焚,一手包办,吴下阿蒙,下笔成章,羽扇纶巾 ,不由分说,手不释卷,屈指可数。

有关三国人物的成语

1、三顾茅庐。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,当时屯兵新野的刘备,带着大将关羽、张飞,三次到南阳郡邓县隆中诸葛草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;

2、草船借箭。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,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,却淡定表示“只需要三天”。后来,有大雾天帮忙,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,调了几条草船诱敌,终于借足十万支箭,立下奇功;

3、乐不思蜀。原义指蜀后主刘禅甘心为虏不思复国。后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,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;

4、才高八斗。“八斗”是

有关三国演义的成语

望梅止渴、桃园结义、一手包办、一举两得、一臂之力、一亲芳泽、七步成诗、三顾茅庐、下笔成章、不出所料、不知所云、不容偏废、乘虚而入、五内如焚、人生如寄、仰人鼻息、伯仲之间、位极人臣、作奸犯科、偃旗息鼓、出言不逊、初出茅庐、刮目相待、危在旦夕、名不虚传、同符合契、吴下阿蒙、敝帚千金、廊庙之器、才高八斗、手不释卷、指日可待、探囊取物、文思泉涌、旦夕之危、明眸善睐、月明星稀、土崩鱼烂、如鱼得水、妄自菲薄、孑然一生、对酒当歌、屈指可数、周郎顾曲、呼风唤雨、品头论足、回肠荡气、三顾茅庐、初出茅庐、舌战群雄、羽扇纶巾、隔岸观火、恩威并重、乐不思蜀、得陇望蜀、三让徐州。


返回顶部